台灣金融監理沙盒如何更好呢?

Mark Lin 林鼎閔
4 min readOct 26, 2019

--

Photo by Helloquence on Unsplash

身為台灣少數申請監理沙盒的金融創新公司,尤其又以匯款類相關的申請案,難度相對上更高,經過這一年的申請,覺得還是來說說這方面的心得,希望能讓這個台灣監理沙盒有更多創新業者來申請。

什麼是金融監理沙盒(Regulatory Sandbox)?

台灣的監理沙盒正式的名稱是金融創新實驗條例,而金管會也特地設立了金融科技發展與創新中心來特別處理跟協調相關的申請案。而沙盒(Sandbox)一詞代表著可以讓小孩盡情玩沙並發揮想像力的地方,金融監理沙盒即是在一個風險規模可控的環境下,針對金融相關業務、或遊走在法規模糊地帶的新創業者,在主管機關監理之下的一個實驗場所,讓業者盡情測試創新的產品、服務乃至於商業模式,並暫時享有法規的豁免與指導,並與監管者高度互動、密切協作,共同解決在測試過程中所發現或產生的監理與法制面議題。

申請的條件

想要進入沙盒中,規劃營運的金融業務必須要有違反現有法規的地方,而沙盒能提供暫時的豁免,讓業者去嘗試這樣的金融業務,另外本身必須具備經營模式或是科技上的創新,以上這兩項是進入沙盒最基本的元素。當然還會需要其他具備的機制,譬如說個資、資安、消費者保護、人力配置、洗錢防制、營運金、退場機制等等,但這些機制都是商業模式建立後可以再去做配置或調整。有前面說基本的兩項元素後,蠻建議可以使用金融創新園區(FinTech Space)監理沙盒門診服務進行諮詢,確認有需要申請沙盒後,再進行申請即可。

新創公司申請的困難

如果是資本額小於1,000萬的公司,基本上申請通過的機率是非常低的,雖然沙盒的條例中,申請公司可以根據自己可承擔的風險決定要經營的規模,看似對於新創公司是很友善的規定,但對於資安、個資保護、洗錢防制等等的建置要求並不會因為申請的經營規模較小而降低標準,換句話說要能承擔這些基本的建置,基礎的經營規模還是要達到一定程度以上,新創公司才能在未來的營運中生存下來。

與銀行的合作更是新創公司的另一個痛點,條例中規定進入沙盒的業者為了保護消費者,必須有信託或是履約保證等機制,所以大部分可以通過的案子,通常是該申請案是由銀行進行主導或是有找到銀行與申請業者各有互相有利益的地方。所以為了能找到銀行合作,大多都需要更改進入的營運模式,甚至偏離原本申請的目的。

最後是無法取相關的重要資料或驗證方式,舉例來說,聯徵中心的徵信資料只能給銀行會員,不會給非銀行成員,因此與銀行放款業務相關的新創業者,就調不到徵信資料,再舉一例,如同健保局也不會提供非壽險業者醫病給付資料。為了要突破這些,新創業者通常會使用非正式的方式來取得相關的資料,但往往又會被質疑是否有效,陷入兩難的局面。

建議

以現有的狀態,台灣目前的監理沙盒還是比較適合大型機構業者進行申請,我認為如果要讓台灣的金融創新業者有機會去嘗試自己的業務,政府可能還是要主動提供更多的資源來進行幫助,譬如規格化資安、個資保護、洗錢防制等等步驟或合作廠商等等。而像信託或是履約保證這種需要銀行配合的機制,應該要主動提供相對應可以配合銀行。最後就是能加快開放Open banking API的進度,讓新創業者專注在技術跟服務的開發上,才是讓整體的金融創新生態更健全的模式。

結語

其實蠻多團隊在申請沙盒遇到困難後,都會先放棄在台灣的申請案,轉向先往國外發展,甚至繳出不錯的成績單。金融改革開放是全世界的趨勢,未來台灣終將也會一步一步開放,但如果現在國內環境無法培養我們自己的金融創新團隊,在未來開放時面對一群獨角獸跨進來提供服務,我們終將失去最後的競爭能力。

--

--

Mark Lin 林鼎閔
Mark Lin 林鼎閔

Written by Mark Lin 林鼎閔

轉帳幫 TransferHelper - Co-founder & CEO。 馬克解讀金融科技 | https://www.instagram.com/markreadfintech/

No responses yet